小米造车的逻辑

小米造车的逻辑

3月30日,小米集团发布公告,公司董事会已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,将为此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,雷军将兼任该业务首席执行官。资金方面,小米计划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,未来十年投资100亿美元。

市场传闻出现近一个半月后,小米造车计划终于尘埃落定。但是为什么小米要造车?凭什么小米能造车?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:

小米造车的逻辑:
大家应该还记得小米公司发展史全靠那句“为发烧而生”,主打性价比智能手机的小米手机第一次出现在了智能手机市场。性价比说白了就是薄利多销,靠着高配低价走销量的策略路线,再加上产能低所带来的低库存以及极高的资金流动性,小米在智能手机成功地站住了脚,并开始走上了崛起之路。

虽然这样的策略能够让小米的生态路线走得更流畅,甚至一度赶超其他友商的市场份额。但这个模式同样是把双刃剑,这几年小米手机出货量虽然名列世界前茅,一度赶四追三,但智能手机市场的需求增量却已经达到了饱和,市场潜力已经不足以让小米去挖掘。

小米想要发展,就需要一个新的封口,一个重新接入下一时代互联网红利的切口,而刚好,新能源汽车出现在了小米的眼前。即便新能源汽车饱受争议,但看看特斯拉和蔚来股价的不断抬升,这个下一代互联网红利的流量入口始终无可厚非。

小米造车的模式:
选择互联网造车的模式无外乎以下三种:传统车企的合作、自主造车、核心技术提供,汽车代工厂。

前有百度与吉利的深度合作,后有阿里牵手上汽,华为搭上长安,选择与车企的深度合作几乎成为了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路线。毕竟互联网公司有软件,传统车企有硬件,这样双方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。小米大概率不会选择自主造车,因为从零开始,从拿地建厂到自主造车,不说耗资巨大,光是追上前面领跑的蔚来、小鹏的压力就能把小米压得喘不过气。

最后就是提供核心技术的代工模式,像理想由力帆代工,蔚来由江淮代工,这样一来公司压力骤减,能够轻装上阵。但代工也带来了许多问题,最大的一点就是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后续的营销、服务、供应链等都需要小米去打理,同样得不偿失。

所以,我猜测小米有可能走上互联网公司同样的路径,和传统车企合作,通过自身的用户基数和生态链去实现品牌营销。毕竟从顺为投资小鹏、蔚来开始,小米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就从未停止。

关于小米造汽车我个人是看好的,业务相较于国产的互联网汽车品牌,小米在品牌和产业链上的优势更胜一筹。如果小米可以汽车的驾驶体验和性价比做的更好,相信有朝一日真的可以像小米发布会上网友发的弹幕那样“超越特斯拉”。

国际裤钩专家,您身边的裤扣顾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