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送礼功能现在怎么样

微信送礼功能现在怎么样
春节前,微信上线了 “送礼物” 功能,这个功能很有意思。大家在微信里就能买东西,然后像发红包一样把礼物送给别人。收礼的人只要填个地址,就能收到礼物,还不用把地址告诉送礼的人,隐私保护这方面做得挺不错的。功能一上线,很多人都觉得它会大火。有人想着它能像微信红包刚出来的时候那么火爆,掀起新的社交潮流;还有人觉得它能带动礼物经济发展,成为新的赚钱风口。
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
可过了几个月,这功能的表现远不如大家想的。据统计,功能上线第一个月,有大概 50 万用户参与了送礼活动,完成了 30 万单送礼操作,但最后销售额才 20 万元左右,平均下来一单消费也就 6 块多。有个时尚品牌的营销负责人说,功能一上线,他们马上做海报、搞活动、装修线上小店,想着能抓住这个机会大赚一笔。结果忙了一个月,店铺通过这个功能的送礼销售额也就两万块,和预期差太多了。
再说礼物接收情况,送出的礼物有 55% 都没人收,最后自动退款了。收了礼物的人里,70% 在 24 小时内确认收货,剩下 30% 在 3 – 7 天确认。主动反馈礼物满意度的收礼者里,只有 40% 说很满意,35% 说基本满意,还有 25% 不满意。
分析送礼行为的本质
为啥微信送礼功能不火呢?这得先弄清楚送礼到底是怎么回事。送礼和买东西不一样,涉及送的人和收的人的心思。送礼的人会想,直接给现金多方便,对方想买啥买啥;收礼的人也会琢磨,自己又不是买不起,收了还欠人情。
其实,平时送礼大多是 “下对上”,像学生给老师送、晚辈给长辈送,主要是表达尊重。而且送礼不都是为了换好处,去看退休老领导带个礼物,就是表达感谢和尊敬。这也能解释为啥送礼不能直接送现金,收礼的人一般比送礼的人地位高、财富多,送现金显得没诚意,送多了还像贿赂。
仔细想想,中国人对送礼理解有两个重要的地方:
 
价值模糊性:买了礼物,大家一般都会把价格标签撕掉。要是价格明晃晃地摆在那,送的人和收的人都尴尬。价格不明确,收礼的人能客气拒绝,送礼的人也能谦虚说礼轻情意重,这样礼物才能代表感情。
避免明显的 “收” 动作:收礼的人要是表现得很想收,就没面子。最好是送礼的人热情地送,收礼的人推辞几次再收下,这样你来我往才符合人情世故。
尽管当下微信送礼功能的热度不高,但它并不会被市场淘汰。在朋友互赠礼物、家长为孩子购置物品付款这类 “代付款” 场景中,该功能的实用性依旧显著,毕竟这些场景下的用户心理与传统送礼时截然不同。即便送出的礼物未被对方接收,这份心意也能成功传达。
对微信平台而言,送礼功能是一个重要的流量入口,对平台的商业化布局、用户活跃度提升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。从长远来看,微信送礼功能大概率会如同微信生态里的众多普通功能一般,以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持续存在于用户的日常使用中。
国际裤钩专家,您身边的裤扣顾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