拆解高德扫街榜的 “真实” 陷阱

拆解高德扫街榜的 “真实” 陷阱

前两天刷到高德发布的 “扫街榜”,那句 slogan 格外抓人 ——“嘴会骗人,脚不会”。其核心逻辑很明确,就是别再盲目相信点评分,而是通过导航数据来判断餐厅好坏,谁的导航前往量多、用户奔赴距离远,谁就是优质餐厅。
这番逻辑听起来颇有道理,也尽显野心。毕竟大众点评长期存在的 “控评”“刷分” 问题,早已是大家见怪不怪的行业痛点。但当我仔细查看榜单时,一个疑问不禁涌上心头:这 “扫街榜”,真的能代表餐饮消费的 “真实” 吗?
一、“嘴会骗人”,“脚” 的数据亦难全信
“嘴会骗人” 是大家公认的现象,但 “脚” 所产生的导航数据,也未必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。
本地人日常就餐,大多不会依赖导航。那些开了十年、二十年的熟门熟路老店或街边小馆,凭借口碑积累了稳定客源,它们的就餐数据根本不会被导航记录。
相反,游客、出差人士以及刚搬来的居民,在不熟悉周边环境时,才会频繁打开导航寻找餐厅。
这就导致榜单上所谓的 “高热度餐厅”,其实更多是游客打卡点。它们确实热度高,但热度背后,未必代表着真正的美味。正如常说的那句话:数据本身是客观的,但数据的来源,从来都不是客观的。
二、算法非真相发现者,而是偏见放大器
在我看来,算法很像一把放大镜。它能将一个微弱的信号放大到巨大,但同时,也可能把原本存在的偏见放大成所谓的 “真理”。
一个餐厅可能因为偶然的事件突然走红,算法捕捉到这个热门信号后,就会将其推上 “扫街榜”。
登上榜单后,餐厅获得更多曝光,进而吸引更多人通过导航前往打卡,产生更多相关数据。
这些新增数据又会进一步巩固餐厅在榜单上的地位,形成 “赢家通吃” 的局面。说到底,算法并没有真正发现 “更好” 的餐厅,它只是让原本就 “更热” 的餐厅变得更热。这一点放在企业经营中同样适用 —— 数据驱动的方向没错,但企业不能被数据牵着鼻子走,失去自主判断。
三、规则被摸清时,算法便会失效
回顾大众点评的发展历程,它最初也认为评分能反映真实评价。但当商家摸清评分规则后,送饮料、返优惠券、求好评等操作便层出不穷,评分的真实性大打折扣。
高德 “扫街榜” 的导航逻辑也是如此,一旦商家弄明白算法青睐 “导航行为” 这一规则,“引导导航” 的操作很快就会出现。
这似乎是所有平台的宿命:当规则被彻底玩明白,它原本的价值就会失效。所以,依靠算法打造的榜单或模式,只能让企业或餐厅红一阵子。从长期来看,企业最终还是要靠过硬的产品本身、靠真实的口碑立足。算法只是助力发展的放大器,而非驱动成长的发动机。
四、算法可省时间,莫让其代你思考
其实,“扫街榜” 并非毫无价值。至少在陌生城市寻找餐厅时,它能帮我们避开一些明显的 “雷区”,节省筛选时间。但要说它能精准告诉我们 “哪里最好吃”,还为时尚早。
这件事对企业的启示也很深刻。算法能提高运营效率,能为企业带来更多曝光,但真正能打动用户的,从来都是优质的体验、可靠的信任以及真挚的情感。做企业,不能把核心判断力外包给算法。
数据可以参考,榜单可以借鉴,但最终的决策,必须靠自己做出。毕竟在这个被算法深度影响的时代,最值得相信的,还是人的真实感受。
算法越聪明,我们越要放慢脚步。别让生活完全被各种推荐填满,留一些空间,让自己去主动发现更多美好。

国际裤钩专家,您身边的裤扣顾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