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要在当下中国经济版图里挑一个最像“爽文剧本”的省份,我认为福建一定榜上有名。1978年,福建GDP总量只有66亿,全国排名倒数,几乎被边缘化;到了2024年,这个数字已突破5.7万亿,人均GDP跃居全国前列。更关键的是,今天福建的民营经济不仅贡献了全省超70%的税收,还诞生了安踏、特步、宁德时代等一大批响当当的企业,它们不再只是“中国制造”的代工厂,而是真正站上了世界舞台。
作为一个企业主,我一直在思考:福建企业为什么能持续成功?我总结出三个关键的原因,背后是福建人骨子里的一种气质和方法论。
一、拼劲和韧性:从生存本能到企业文化
福建地理环境决定了“靠天吃饭”养不活人。九山半水半分田,土地贫瘠,农耕经济养不起大家庭,所以福建人自古就被逼着“走出去”。这种被环境逼出来的闯劲,后来沉淀成福建人骨子里的“爱拼才会赢”。
晋江的鞋业就是最好例子。最早的一批创业者靠皮鞋、运动鞋起家,利润微薄,甚至一双鞋只有一两块的毛利,但大家宁可卷,也要咬牙坚持。
这种韧性,后来变成了福建企业的底色:哪怕环境恶劣,也不会轻易认输。
二、灵活的模式:能模仿,更能转型升级
福建企业起步时大多靠模仿和代工。晋江鞋厂代工球鞋,宁德企业做电池贴牌,这些都是起点。
但关键在于,福建企业没有满足于给别人打工。
安踏的丁世忠,17岁背着600双鞋去北京,发现自己20块卖出的鞋子,贴上国外的牌子后能卖100块。那一刻,他意识到:没有自己的品牌,永远只能替别人抬轿子。
于是安踏率先走上品牌化道路,用一句“我选择,我喜欢”打响第一炮。随后晋江鞋企集体跟进,从此晋江鞋厂不再只是工厂,而是品牌。
同样,宁德时代的曾毓群在2011年果断从消费电池转向动力电池,赌新能源的未来。那时新能源车还不成气候,但宁德市政府和曾毓群都敢于“提前上牌桌”。今天回看,那一步是决定性转型。
福建企业的强大之处,不是单纯会模仿,而是敢于转型、善于升级。
三、走出去,也能走回来:资源回流与商业团结
福建人善走天下,但更难得的是,他们懂得走回来。
改革开放初期,侨胞带回资金和订单,让晋江有了第一批鞋厂。宁德时代落户宁德,也离不开地方政府多次登门,以及曾毓群心里那份“落叶归根”的情结。
这种“走出去带回资源”的模式,避免了福建企业只停留在“个人成功”。他们带回的是资本、经验、产业链,从而推动了地方整体的崛起。
而且福建商人有个特点:很团结,能自发抱团。晋江鞋企之间既是竞争对手,也是“同学帮、同乡帮”,彼此学习、彼此刺激,形成产业集群效应。这一点对任何产业来说都弥足珍贵。
最后,回顾福建的故事,我觉得对今天所有企业都有三点启示:
1、拼劲是根基,环境不会永远友好,唯有“韧劲+行动”才能保证生存;
2、转型是必修,模仿只是起点,能不能及时转型决定了企业能不能真正做大;
3、共享是未来,个体成功容易昙花一现,唯有资源回流、产业抱团,才能形成长久的生态。
福建企业的成功不是偶然,而是一种底层逻辑。它告诉我们:生意不是短跑,而是一场长期主义的马拉松,只有既能走出去,也能走回来,企业才能真正跑得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