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看到蓝月亮的新闻:半年亏4.4亿,线上收入降8.9%。一转眼中国洗衣液市场经过十年的快速增长,从百亿规模发展到如今的千亿级,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。竞争激烈、价格透明、渠道多元,这是蓝月亮如今面对的行业环境。
过去几年,蓝月亮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日子。作为曾经的中国洗衣液王者,它凭借“蓝月亮洗衣液,专注去渍”这句广告语深入人心,还靠着创新的“浓缩洗衣液+泵头装”教育了整个市场,让无数家庭开始接受“用泵装洗衣液”的新习惯。
从我的角度来看,蓝月亮其实做对了很多事。它从2010年代开始就专注于高品质、科学洗衣的市场教育,通过强势的广告投放和渠道下沉,把自己做成了家喻户晓的品牌。2020年港股上市的时候,市值一度突破千亿港元,算是中国日化行业的一个高光时刻。
但问题也从高光时刻开始显现。竞争对手像立白、雕牌、宝洁都在加速追赶,抖音、拼多多这样的新兴渠道让流量分散,蓝月亮原本依赖的大卖场、KA渠道增长放缓。再加上行业价格战,它很难再维持过去的高毛利率。最新财报显示,2024年上半年蓝月亮实现营收约35.4亿港元,同比下降3.5%;净利润4.5亿港元,同比下降接近20%;毛利率则从61.3%降到59.8%,主要受到促销加大、原料价格波动影响。这让人不得不思考蓝月亮的增长故事还能讲多久。
从模式来看,蓝月亮过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三个关键:
1、品牌心智的强占位:通过广告和渠道把“洗衣液=蓝月亮”植入消费者脑海。
2、创新驱动的产品教育:泵头洗衣液、浓缩概念都是蓝月亮率先普及的。
3、高毛利的KA渠道模式:依赖商超、卖场走量,保证利润空间。
但现在,这三个优势都在被蚕食。消费者有了更多品牌选择,产品创新的护城河也在变浅,KA渠道不再是流量入口,反而成为成本包袱。
蓝月亮要突围,我觉得需要两步:一是重建和年轻消费者的联系,到抖音、小红书、直播间找增量,不再死守商超;二是继续做产品差异化,针对母婴、宠物、敏感肌推出细分洗护方案,让自己变成“科学洗衣专家”,而不是“老品牌”。
未来建议加大数字化营销,强化会员体系提升复购率;尝试跨界合作,如和母婴、宠物品牌推出定制款洗衣液,制造话题,不断迭代保持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