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群里看公司同事聊天,大家都在吐槽外卖越来越容易超时了。有个同事说,他在国内用淘宝闪购点了个生煎,平台给了满18减17.5的红包,本来显示40分钟内送达,结果一个半小时才到,肚子都饿瘪了。还有人在网上发帖说,冲着大额补贴下单奶茶,结果喝上之前已经差点晕倒。
一开始我以为只是个别问题,但看看微博,发现这不是偶发现象,而是平台“大战”的副作用。
7月5号那天,淘宝闪购打响了第一场“超级星期六”补贴战,直接拿出了双11级别的资源,联合饿了么撒红包,美团立刻跟进,京东外卖也没闲着。这一轮你来我往,把年初那波“三国杀”(百度外卖、饿了么、美团)又拉回了记忆。
但奇怪的是,这些平台不约而同地把子弹打到了奶茶和咖啡上。根据淘宝公布的数据,闪购补贴上线之后,咖啡、饮品、甜品的订单量暴涨200%以上;相比之下,正餐类的增长幅度就小多了。
这个结果,其实一点也不意外。奶茶咖啡客单价低,补贴后甚至能做到几块钱一杯;不像快餐,人一天最多也就三顿,哪怕补贴得再狠,也很难刺激“第四顿”。而奶茶一天三杯,有补贴就加一杯,完全不占肚子。
**问题是,平台真的是想要让大家都去喝奶茶吗?**
我看未必。本质上,这一轮补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外卖补贴”,而是即时零售大战的试水。什么意思?就是平台希望用30分钟送达的速度,把你过去需要上超市、去电商下单的消费习惯全盘接管。比如说买个剃须刀、充电宝、米面粮油,未来可能不用快递,骑手直接从线下门店帮你送来。
这对传统电商平台是一个战略方向,也是防守旧阵地、进攻新场景的关键一步。
但这波补贴砸下去,消费者纷纷涌向奶茶、咖啡这种“甜蜜小物”,导致整个配送网络被挤爆。骑手在奶茶店门口排队排成一条街,商家接不过来、出不了餐,消费者那头一边等一边崩溃。朋友群里开玩笑说,再这么喝下去,冰箱都快被奶茶填满了。
结果就是,补贴烧得热火朝天,但平台真正想要引导的“非餐类即时消费”反而没打出来。数据也挺扎心:美团当天总订单超1.2亿,淘宝闪购8,000万,但真正属于日用品、零售类的订单只占六分之一。换句话说,消费者几乎只用这个补贴喝奶茶了。
更关键的是,这场补贴大战带来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——配送延迟。本来外卖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“快”,但补贴大战开始后,运力系统被奶茶咖啡吞噬,一顿午饭等上一个小时都不稀奇。有网友说,过去外卖还能提前送到,现在“能准点都谢天谢地”。
别小看这点延迟。尤其在一线城市,很多打工人午休时间也就一个小时,要吃饭、要休息、还得和同事社交,哪来时间等半小时外卖?原本大家点外卖是为了节省时间,现在却反过来被系统拖慢。
这个问题的根源,其实是资源错配。奶茶店再怎么爆单,门店的空间、设备、人手都很有限,根本没法应对成倍增长的订单。一家奶茶店十几平米,打单机跑不过来了,人手跟不上,电源和操作台就那么几个,再怎么加班也拦不住订单海啸。最终的后果就是:店员崩溃、骑手排队、消费者超时。
讽刺的是,平台在说“我们在升级服务”“我们改变了零售业”,但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说的是:“我只是想准时吃个午饭。”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:平台、商家、消费者之间,关于效率和节奏的博弈。
我一直觉得,外卖平台的本质其实不是为了“让人变懒”,而是为了适配现实生活节奏。在工作强度大、通勤时间长、自由支配时间极度压缩的背景下,外卖成了最符合效率的选择。但如果这个系统因为短期补贴或战略押注而变得不稳定,那生活节奏就容易被打乱。
作为一个企业主,我特别能理解“烧钱换市场”的逻辑,补贴拉新、占坑、拼场景都可以理解。但我更在意的,是系统整体的可持续性。如果说平台要打造的是“未来零售基础设施”,那稳定性、可靠性必须是第一位的优先级。
一场只为了数据好看的补贴大战,牺牲了商家的出餐能力,拖垮了骑手的效率,让消费者吃不上饭——这不是一个良性的市场状态。
最终我们得问一句:当平台能随时重构你的生活节奏,随时转移资源、切换战略,我们还有多少掌控自己生活的空间?
希望下一次外卖大战,不是又一场“补贴狂欢”之后,换来满地狼藉的奶茶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