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最近一阵子,硬折扣超市成了各大互联网公司扎堆下场的新战场。你去看看京东的折扣超市、超合算NB、快乐猴,几乎都在一个方向卷:“硬便宜”。
和过去那种“清库存”的软折扣不一样,硬折扣卖的不是尾货、临期品,而是从源头压下来的低价正品。简单说,就是在生产、流通、销售的每个环节都死抠成本,不靠促销噱头,不靠品牌溢价,靠体系能力做到真正的便宜。
这事儿我觉得挺有意思,因为它不只是零售业的新趋势,背后其实藏着企业经营的底层逻辑变化。
传统零售的游戏规则,是品牌打广告、经销商分层分利、超市赚通道费。结果就是一瓶原本10块钱的洗发水,最后摆上货架可能要卖到29块。硬折扣反着来:自有品牌、直采工厂、没有中间商、装修简陋到连纸箱都不拆。这一整套动作看起来“粗糙”,其实极其精算。
每一分钱的便宜,都是抠出来的。
我注意到一个很核心的点——精简SKU。
传统商超动不动几万个SKU,一排货架都是酱油,消费者看得头晕。硬折扣直接砍到1000来个,只卖性价比最高的那几个品类。采购量集中,议价能力上去,成本自然又能降一轮。
这其实很像企业的战略聚焦:你不可能什么都做、什么都赚,得集中资源打穿一个点。硬折扣超市的“极致聚焦”,恰恰是经营效率的体现。
再说回为什么这事现在才火。过去没人能干,是因为没这个体量。没有足够大的采购量,工厂不可能给出足够低的价格。互联网大厂下场后,凭借供应链、数据、资金优势,这个模式才算真正落地。
他们有数据能选品,有资金能扛低毛利,能靠别的商品赚钱补亏损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能用算法去预测一个社区居民喜欢什么口味的零食、能接受什么价位。换句话说,硬折扣不是盲打,是算出来的便宜。
很多人把硬折扣当成“消费降级”,我倒觉得不是。
真正的消费升级,是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满足需求的产品——洗干净就行的洗发水,不掉头发的9块9洗衣液,小点没关系但不能坏的鸡蛋。消费者要的是理性的品质,不是虚高的包装。
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,这是个非常有启发的信号:
今天的竞争,已经不在于“谁能把故事讲得更贵”,而在于“谁能把效率做到更极致”。
过去靠品牌讲溢价、靠渠道做层层分销的时代在退潮。现在更重要的是,你能不能用体系、供应链和数据,把每一分钱都花在该花的地方。
我想,这也是所有企业主该思考的方向。无论你做零售、做内容还是做服务,最终拼的都是结构性效率。不是你能不能卖贵,而是你能不能让用户觉得“值”。硬折扣超市的崛起,不只是价格革命,更是一场关于经营哲学的提醒:在一个效率导向的时代,真正的品牌,不是贵,而是稳、准、省。